列子御风而行
古文
列子师老商氏,友伯高子;进二子之道,乘风而归.尹生闻之,从列子居,数月不省舍.因间请蕲其术者,十反而十不告.尹生怼而请辞,列子又不命.尹生退.数月,意不已,又往从之.列子曰:“ 汝何去来之频?”尹生曰:“曩章戴有请于子,子不我告,固有憾于子.今复脱然,是以又来.”列子曰:“ 曩吾以汝为达,今汝之鄙至此乎?姬!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.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,三年之后,心不敢念是非,口不敢言利害,始得夫子一眄而已.五年之后,心庚念是非,口庚言利害,夫子始一解颜而笑.七年之后,从心之所念,庚无是非;从口之所言,庚无利害,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.九年之后,横心之所念,横口之所言,嗖恢我之是非利害欤,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;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,若人之为我友:内外进矣.而后眼如耳,耳如鼻,鼻如口,无不同也.心凝形释,骨肉都融;不觉形之所倚,足之所履,随风东西,犹木叶干壳.竟不知风乘我邪?我乘风乎?今女居先生之门,曾未浃时,而怼憾者再三.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,汝之一节将地所不载.履虚乘风,其可几乎?”尹生甚怍,屏息良久,不敢复言。
翻译
列子,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。据说他能乘风而行,轻虚飘渺,微妙无比,一飘就是十有五天。飘游够了才回家,那个自在劲儿,令人羡慕不已。不少人想拜他为师,却从来没有人学会过。什么原因?人们都说不清楚。
有一位叫尹生的人听说列子有乘风之术,非常向往,于是背着粮柴去找列子,和列子住在一起,每天帮列子打柴做饭,一住就是几个月,从不回家探亲,为的是抽空向列子请教乘风的技艺。
几个月过去,尹生向列子探问过十次,列子总不开口。尹生很生气,认为列子心胸狭窄,不愿传授给他人,便告别列子,回家去了。列子连一句挽留的话也没有。
尹生回到家里,左思右想不对头。据闻列子是个非常豁达的人,饥者求食,他将仅有的一碗饭分与一半;寒者求衣,他将身上的夹层衣剥下一层;郑君赠粟,他虽贫穷而不受;东邻失物,他虽涉嫌而不怨。乘风之术他绝不会密不传人。十次求问而不答,必有道理。想到这里,悔不该如此轻率地离开列子。于是他又重筹粮柴,二次拜师。
列子见到尹生去而复返,便开口问道:“你走了才几天,怎么又回来了?”
尹生跪拜说:“学生先前怨恨先生,嫌先生不授学生乘风之术。回去一想,先生不授自有不授的道理,所以消除了怨恨之心,特地向先生请罪,望先生能再次接纳。”
列子听后长叹一声,说:“你在这里学了几个月,我天天向你传授。你要退学回家,我以为你已经领会了大道的奥妙,所以同意了你的请求。没想到你不但没有领会,而且连门都没有进去,实在叫人遗憾。”
尹生心中疑惑,不知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,“几个月中先生一言未发,何以说天天向我传授?”
“既然你如此不敏,我就只好以口传授了。”列子说到,“乘风之术本来就是不能用语言来传授的。用语言传授,表面上,好像说得很清楚,实际上离道会越来越远,只有默默不语才能慢慢领会它。
当初我拜老商先生为师学习乘风之术,三年之中,老商先生一言不发。我虚心静气,安精养神,三年后达到了心不敢念是非、口不敢言利害的境界,这时老商先生才斜着看我一眼。
我又修养了两年,达到了心敢念是非、口敢言利害的境界,这时老商先生才放松了绷紧着的面容,向我微笑了一下。
我又修养了两年,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心中无是非、随口所言而言中无利害,这时老商先生才让我与他并肩而坐。
我又修养了两年,放纵心思,让它任意驰骋,放纵口舌,让它随处闭张,所思所言是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。弄不清楚我的是非利害是什么,彼的是非利害是什么。不晓得老商先生是我的老师,还是我是老商先生的老师。体内身外,一切一切都好似没有区别了。眼睛好像是鼻子,鼻子好像是大口,没有什么不同。心好像凝结在了一起,骨肉似乎都消融了,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倚靠着什么,不知道自己的双足站立在何处,只感到自己在随风飘荡,或东或西,好像是没有知觉的树叶一样,弄不清楚到底是我乘风而飘荡还是风乘我而飘荡。
你在我门下学艺不过几个月,就有这么多的怨愤,那怎么行呢?怨愤是由彼此之间的界线产生的。之所以有怨愤,一定是因为觉得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,这样就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划出了一条相互区别的界线。怨愤越大,这种界线也就越深。界线越深,自己和他物就越难以融合。难以融合则气不能容纳你的身体,地不能托载你的双足,要乘风而行也就无从谈起了。”
感悟
- 学与教 最高级的传授方式在于展示,在于不语,语言总会影响意思的传达。道便是事物本身,名会曲解道。
- 虚心求教,在哪都不会错,抓到好东西就好好观察好好学习,虚怀若谷,求知要如饥似渴。
- 语言表达的是说话人的理解,是对其认知的事物的“描述、形容”,受限于语言的局限性,无法表达出真实的道。所以最佳传授方式是,原原本本的呈现 - 细致入微的观察。
- 人与世界的隔阂 在于树立自我(佛教的我执),是非利害 均是在确立自我的界限,于是在自我与世间之间划分了界限。
- 更高的境界 去除是非观,不感念是非;找回是非观,感念是非;随心所欲,而心中无是非;界线全无。
感悟心路
最初也不记得在哪看到这篇古文的了,可能在EVA之后,也可能在之前。
EVA是让我颇有感悟的,其道明了维持自我存在的方式就在于树立自我的界线,不论使徒还是人类。还描述了打破界线所有人融为一体的情况,真是毫无悬念的神作。如今(201906)又了解了一些基督教的天堂理念,越发觉得EVA中Boss们其实是要通过人类的手创造天堂。之前是觉得他们在创造人类崭新的存在方式。
通过EVA的感悟作为铺垫,加上后来十几年的人生阅历,越发喜欢此文,私以为此乃真理的碎片。